首创区域化职业技能自主鉴定“四新”机制,助推新时代江北产业工人队伍建设
发布时间:2020-11-24 11:16:11 来源:本站原创

随着江北不断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传统企业的转型升级加速,机器换人多域推广。这使得江北目前的产业工人队伍整体情况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求不匹配,产业工人的培养滞后于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高素质产业工人短缺,且职业教育和培训供需脱节,高技能产业工人逼近自身发展的“天花板”等。针对江北产业工人队伍的现状,区总工会在2017年开始与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宁波大学开展课题合作。调研发现,不少产业工人尤其是外省籍低学历产业工人对职业技能鉴定的需求十分紧迫却面临鉴定“无门”境遇。虽然不少大企业、规模以上企业都相继开展企业自主鉴定,但涉及技能工种比较单一且人数有限,不利于产业工人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满足产业工人素质提升的内在需要,试点开展区域化职业技能自主鉴定势在必行。

一、主要做法

为破解职工职业技能鉴定“无门”、高技能产业工人发展“天花板”的瓶颈,建设一支全面发展、均衡发展的优秀产业工人队伍,宁波市江北工业区总工会在全市率先开展区域化职业技能自主鉴定,以“了解新情况、掌握新需求、创立新机制、实现新成效”四新机制为抓手,深入调研、深挖痛点、多方协调,获得了政府授权,取得了在职工集聚的区域内可自主对职业技能进行鉴定的资格,突破了企业自主评价单一性和局限性,改革了传统产业工人技能评价方式。

(一)深入调研,了解职业技能鉴定面临的新情况

江北工业区总工会先后与人社部门、技术院校、具有自主鉴定资格的企业进行对接,走访园区各类制造业企业30余家,调研掌握企业实际做法和员工真实意愿,多次召开座谈会,与人社、培训机构、企业、员工一起共同探讨可行方案,充分了解了园区职业技能资格鉴定现状。经调研发现,目前宁波实行“2+2”职业技能鉴定体系,即行“行政方的鉴定中心、各技术院校的鉴定所+具备自主鉴定资格的企业或行业协会”,对普通产业工人来说,渠道太少、通道不畅,而企业虽然取得了职业技能鉴定的资格,往往不会组织专门辅导或培训,甚至个别企业为了节约成本,甚至阻挠员工对技能等级进行鉴定。

(二)深挖痛点,掌握当前职工对技能提升新需求

由于鉴定机构与培训学校大多在市区,而企业自主鉴定只适用于大企业的个别工种,对于多数工种及中小企业并不适合,因此,大多数非市区职工进行职业技能鉴定面临诸多困难,主要体现在交通不方便、时间成本较高和培训时间与工作有冲突等方面实际问题,特别是未通过考核需要产生费用的顾虑,更让一线职工对职业技能鉴定望面却步。许多职工希望在园区进行相关培训并鉴定,并能降低培训费用的呼声比较强烈。

(三)多方协调,创新职业技能就近鉴定新机制

为满足职工在“家门口”进行技能鉴定需求,江北工业区总工会积极与人社部门沟通,积极与因生源不足而寻求对外鉴定的资格企业联系,同时与具备多工种技能鉴定资格的宁波技师学院对接,委托该校编制申报方案和培训计划,以江北“智工之家”为载体,展开对园区企业的排摸,寻找企业需要面广、岗位人数少且有一定技能要求的工种,尝试开展区域性职业技能自主鉴定。

(四)共同推进,实现“家门口”技能鉴定新成效

在区总工会、人社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江北工业区总工会顺利取得试点资格。去年8月,宁波市首个区域性职业技能自主鉴定试点——江北工业区电工(中级)培训班正式开课。在完成两个月的理论学习和一个月的实操培训、近200个学时的学习后,27名参训学员中的18名学员顺利通过考核取得资格证书。

二、实施效果

(一)拓宽了职业技能自主鉴定渠道。江北工业区总工会首创区域性职业技能自主鉴定“四新”机制,有效打破了资历、年限、身份三方面限制,破除了传统的重资历、轻能力的观念,树立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人人都可以成才的创新型人才工作理念,激励、引导企业生产岗位一线职工广泛参加技能培训、技能竞赛活动,加大职工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力度,使70%以上参与技能鉴定的职工普遍提升一个技术等级,为新时代江北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奠定了扎实的人才基础。

(二)推动了职业技能自主鉴定发展。作为全市首个取得政府授权的区域化职业技能自主鉴定中心,我们覆盖广、工种多、持续性强,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自主评价多了有效补充,区“智工之家”按照“只办一次、一次办好”的要求,通过建立规则、制定制度、规范程序,从宏观上有序引导企业开展自主评价,建立起适应企业特点、适应园区发展、适应人才队伍建设,形式灵活、行之有效的自主鉴定模式,同时不断加强对企业开展自主评价进行监督,确保自主评价取得实效。

(三)鼓励引导建立相应的配套措施。积极争取企业的支持,对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职工,鼓励引导企业建立起培训鉴定与使用相结合、业绩贡献与待遇相联系的技能人才激励机制,在工资、奖励、保障等方面向高技能人才倾斜。